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教孩子与他人分享不该“道德绑架”

让孩子谦让别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强迫,不能急、不能把别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青年作家易术在微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七岁时我妈给我买了个滑板。才玩了两三个星期,有个远方亲戚的六岁熊孩子看上了,抱着死活不肯放。他妈一直说送给他呗,难得这么喜欢,念叨许久,我妈笑不做声,半晌说了句我把它擦干净。小孩才肯松手。我妈拿去里屋,空手走出来。他妈问,滑板呢?我妈说,我儿子也难得喜欢,你们自己买吧。

我的评论是“为这个明智的妈妈点个赞!如果大人为了面子硬是把自己孩子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是对自己孩子的不公平乃至伤害。教育孩子与别人分享没错,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强迫。”没想到这条微博转发上千、评论点赞数百,得到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同,很多人谈了自己的感受、经历和反思。

由此,我想到人们耳熟能详的道德故事“孔融让梨”。4岁的孔融分梨时挑了个最小的,他对哥哥弟弟的谦让,成了教子的典范,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然而就在前两年,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留的一道作业题是,根据“孔融让梨”的素材,问学生“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个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错,打了个大红叉。一时间就孩子该不该“让梨”引发了人们热议。有人批评现在的孩子自私、冷漠;有人认为这是个很有思想的孩子,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假话”并不比“我不让梨”高尚;也有人说,我们没必要苛求每个孩子都做道德圣人……

那么我们究竟还要不要让孩子学习“孔融让梨”、教孩子与他人分享呢?我为易术妈妈拒绝把孩子的滑板送人点赞是为什么呢?

一是妈妈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孩子的问题。一句“我儿子也难得喜欢”,说明她了解并顾及孩子的需求,懂得保护自己孩子的利益,并没有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这是最值得称道的。

二是并没有纵容远方亲戚的孩子和他妈妈的无理要求。也就是说,如果以牺牲自己孩子的利益去满足别人家孩子的无理要求,无疑是助长了那个孩子的掠夺性行为,也会让自己的孩子感到不公平并得到不良行为的示范,是对自己孩子和他人孩子的双重误导。

三是易术妈妈的敏捷思维和语言艺术使这件尴尬的事得到了良好的结果。试想,如果硬是不给,不仅那要滑板的孩子不悦,也会伤了大人之间的和气,说不定还会被人指责“小气”、“不懂事”。而妈妈略施小计,笑说“你们自己买吧”,让对方无话可说,自己就觉得不好意思了,问题迎刃而解。

我真是佩服易术的妈妈!整个处理问题的过程没有给谁讲大道理,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领教的大人对孩子问题的道德评判、道德批评,这是教育的智慧!

由此我又想到一个词“道德绑架”。“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而“绑架”在现代汉语中解释为“用强力把人劫走”,以“绑架”来修饰“道德”,在伦理学看来,意味着这种道德行为带有强迫性和要挟性的双重特点。

在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教育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社会,是不是时常有这种成年人对孩子的“强迫性”和“要挟性”的行为呢?回答是肯定的。比如遇到类似易术描述的事,许多家长通常的做法是强迫、要挟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的孩子,以为这就是教育孩子学会谦让、分享的美德;老师对“我不会让梨”的孩子的否定的潜台词其实也是你必须“让梨”,而不去分析孩子这个答案背后是怎样的动机……试图以“绑架”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有网友说:我妈把我亲手缝的布娃娃送给了我大表姨妈的孙女,只因为那孙女看上了。我回家发现了质问我妈,我妈轻描淡写也说,人家看上了我能不给?那是我的东西你凭什么给别人?这件事,多少年了我还无法原谅她。

我们还记得,前不久东莞14岁的姐姐用水果刀把9岁的妹妹捅死,是因为父母总是让她让着妹妹而忽视她的感受,她说“我恨我爸妈,他们偏心”,杀妹妹是“挖你们的心头肉”;西安14岁的哥哥把一岁半妹妹用菜刀砍死,只因妹妹夺走了父母的爱……这是惨痛的教训。

易术在描述那件事之后说“人生最暖”,这便是妈妈教育的成功。他妈妈的做法给父母、老师的启示是:孔融让梨是孩子自愿。让孩子谦让别人、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不是简单地说教、强迫,不能急、不能把别人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教育孩子的基本前提是,尊重和理解孩子、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更多好文请点击关颖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guanyingjtjy

868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