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这样的做法顾及了你的“颜面”,伤害了孩子的心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在这个阶段,孩子觉得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并不会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个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我的”东西要给别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

    

不要试探孩子的爱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宝宝,把你的好吃的给妈妈吃一口吧?”如果宝宝同意了,有的家长会说“宝宝真乖,你吃吧,妈妈不吃”;如果不给,则说“你怎么这么小气啊。”

这样真的好吗?宝宝分享真的代表了大方和小气吗?我们应该怎样教会宝宝分享呢?

对于一个两三岁的孩子来说,“自私”是一个正常现象。

在这个阶段,孩子觉得所有东西都是“我的”,并不会意识到别人也有“我的”这个观念,也不明白为什么“我的”东西要给别人,不明白为什么要跟别人分享。

他们还不知道“借”与“还”的意思,不知道借出去的东西,还可以拿回来,而是以为离开了他,就意味着没有了。

22

而家长们也往往在外面抹不开面子,不管有意无意,总是为了自己的“颜面”让孩子分享出自己的东西,仿佛不分享就是小气的表现。岂不知,这样恰恰做出了伤害孩子的行为。

分享不是天生的

孩子的分享要有三个前提:

孩子的分享必须是自发自愿的。

让孩子明白,分享是和别人共同享有的,不是给出去,自己就没有了。

孩子因为分享这个行为,能感觉到快乐和高兴。

3岁前的孩子行为很简单,他们做不做分享,只有两种可能:

他不喜欢这个东西,给不给你无所谓;

孩子不明白“我的”概念,他们还辨别不了“你我”这个区别在哪里。

怎样培养正确分享?

1、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明白对自己的东西自己有权利支配,不经过允许,别人不能碰或使用。经过允许后,不管谁触碰或使用,这个东西仍然是“我的”。

同时,大人应该先征询孩子的同意,然后引导孩子进行分享,千万不能强求孩子或者自己做主将东西送给别人。

2、一定要营造出信任、关爱的氛围。要引导孩子进行分享行为,应该让孩子相信对方,关爱对方,如果孩子们心里缺少爱,那么教会他们分享和给予就很有限。

3、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要时刻注意言传身教,树立正面榜样,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当孩子做出分享行为的时候,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

同时,在教会孩子分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比如多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教会小朋友们“轮流玩儿”,外出的时候多带一些玩具和小朋友之间交换等等。 

33

快乐分享123

我们在引导孩子分享时,还需要注意这三个方面:

1.当孩子不想分享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孩子“小气”等等。如果总是说孩子小气,孩子就会真的“小气”,他就会重复这种行为。

2.当孩子不肯分享的时候,如果家长加以惩罚或者强迫他去分享,那么只会让孩子对家长和参与分享的伙伴产生怨恨,进而产生更多的不安全感。

3.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不能抢过孩子手里的东西,塞给其他小朋友。这种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造成可以抢别人东西的印象,而且会让他讨厌分享行为。

兰慧U家咨询:全方位的家庭幸福成长平台。线上推送好文,线下开展活动。为家长提供:家长课堂、主题讲座、专题沙龙、悦读会。为孩子提供:假期动力营、自然教育、儿童礼仪课程、生命教育课程。

809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