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让孩子知道“我是谁”

让孩子知道“我是谁”,并不是个简单的事。

郑州市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接待了一对来做咨询的母子。男孩14岁,人高马大的,但很腼腆,问一句说一句。男孩的妈妈很着急,因为这么大的孩子还跟妈妈睡一张床,只要不跟妈妈一起睡,就整夜整夜睡不着,连洗澡都要让妈妈给搓背。

咨询师与男孩交流发现,他对自己的性别很是困惑,虽然已经进入青春期,但是孩子内心里不想做男人,却想做女人,“想做像妈妈一样伟大的女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男儿身,他每次出门都穿4条内裤;因为自己是男人而不是女人,男孩变得有些抑郁和自卑,总在想“我要是个女孩该多好”,人际交往也存在一些障碍。咨询师说,他对性别的认知,像是八九岁的孩子,跟年龄有很大的差距。

分析这个男孩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源于妈妈不幸的婚姻对孩子的影响。妈妈因丈夫有外遇,在孩子两岁时离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成为她的口头禅。妈妈这种对男人的态度使孩子自幼就产生了对男性的排斥和对自身角色的错误认知。

人生来是男是女,是人的生物特性,自己无法左右。而作为社会的人,需要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或规定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比如男女之间在衣着、打扮、兴趣、才能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期待的理想的状况是男孩有男孩的样子,女孩有女孩的姿态。近年来,“伪娘”、“女汉子”等新词汇的产生和传播,反映了性别角色的错位的现实。幼儿和小学阶段孩子大多妈妈照顾多、女老师多,有专家忧虑在女性的包围之中,会在成长中缺乏坚毅、勇敢、顽强、大度等男性气质影响,其心理、思维容易出现偏差,性格养成容易出现错位。这其实就是人的性别角色社会化出了问题,是社会教化扭曲的结果。

说到人的角色社会化,不仅仅是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看来,任何一个人总是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所扮演的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都有相应的角色规范。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再到生命的终结,都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学习和扮演各种角色的过程。培养社会角色,使孩子适应多重环境,正是家庭教化的重要责任。

家庭对儿童社会角色的教化,首先是帮助孩子知道“我是谁”,确定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的地位、与别人的关系,近而学习如何扮演某种社会角色。

人的角色有先赋的和规定的角色,先赋的角色比如性别角色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获得,但也需要社会教化。生为男性的孩子按照社会赋予的男人的角色规范发展才是正常的;孩子在家中相对于父母而言是儿子,相对于爷爷奶奶而言孙子,这也是先赋的角色,这个角色规范要求从小懂得尊崇长辈教诲、孝敬长辈,而不该大人盲目听孩子的、长幼无序。孩子当“老子”、大人当“儿子”当“孙子”就是角色错位,是家庭教化的失败。

规定的角色是人为的,有明确的角色权利和义务,应当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或约定俗成。比如孩子上了学,成为一名学生,就要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规章,上课不能随意说话打逗,不能随便迟到早退,这是学生的角色规范;作为乘客乘坐公交车必须上车买票,遵守前门上、后门下、先下后上等规矩;作为顾客到超市买东西要付款,不能像在家里看见好东西就吃、随便拿了就走……这些都是特定的角色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看似简单的小事,经过日积月累形成了孩子对自身角色及其规范的认识,学会了在不同场合的角色转换,成为走上社会承担更多角色、出色扮演不同角色、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基础。

对孩子社会角色的教化,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孩子是成长中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样的角色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更多的规范,父母对孩子的教化也应当据此而变化。如果依然用呵护幼儿的方式对待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少年,无异于给孩子自身的角色定位帮倒忙。像前面所说的男孩,14岁了还跟妈妈睡一张床、洗澡还是妈妈给搓背,就是妈妈的付出使孩子对自身的角色认知产生了错觉,还停留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与他这个年龄段不相符的角色行为。

由此看来,让孩子知道“我是谁”,并不是个简单的事。细想想许多表现在孩子身上的某些令父母烦恼的事,正是由成年人对孩子在角色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教化的不足或扭曲造成的。

家庭角色是人最初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社会角色,在家庭中的角色学习、角色扮演,对于孩子适应其他社会角色,履行应承担的更广泛的社会角色责任,起着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作用。父母们作为孩子角色社会化的“施化者”,让孩子知道“我是谁”,正是培育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开端,责任重大而艰巨。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08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