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究竟要不要进英语早教班,究竟是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重要还是学习第二语言重要。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丁锋为你进行深刻解读。
你要会说话的孩子还是会思考的孩子
似乎因为自己的英文能力还不错,所以经常会被不少父母问到关于英语语言学习的问题。作为一个同时中文水平也还不错的人,我想这类问题其实可以被归集到“如何看待语言学习”上。
语言是沟通的手段和工具,没错!
语言也是思考的工具。这点或许你已经明白,但是并没有认真的理解。
要了解这点,一点都不难,在你阅读这篇文字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思考了:是的,语言是沟通的手段和工具。咦,语言也是思考的工具啊?!
如何读一本无法通读的书
Let’s try something in English. As we all know that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used as the official language in a lot of countries and organizations. If you want to do a good job there, you need to study English really hard and you got to remember at least 20,000 words. But that is far from enough, with those 20,000 words, you may only do some basic work and you need at least another 20,000 words to get a better job or, let’s say, a more valuable job which can help you get higher income and better working condition.
请诚实地告诉自己,看上面这段英文的时候,你是不是先把它们翻译成了中文,然后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并用中文作出思考?
当我们提出一些更为高深的科学问题或者哲学问题的时候,你会使用连很多基本词汇都无法掌握的一种语言思考吗?
英文版《Steve Jobs》,656页,总词数23.8万;中文版540页,56万字。你看哪本会快一点?看的过程中,你会用哪一种语言去思考?
作为一个英语不是母语的人,你觉得你需要掌握多少英语单词,能够轻松地读完英文版的《Steve Jobs》?而一个人需要掌握多少汉字,就能够轻松地读完中文版的《史蒂夫.乔布斯传》呢?
面对一本无法通读的书,我们该如何对其中的内容去充分了解,进而深刻理解并能引发自己的思考呢?
英国警方用iPod学习《工作手册》
另一个例子,也和苹果有关:很多年以前,在iPod刚刚问世的那一年,英国警方采购了大量的iPod用于帮助警员进行日常工作手册的学习。Come on baby,作为传统意义上英文普及率和水平最高的国家,居然有那么多的人没法通读与自己工作息息相关的《工作手册》,这是不是有点讽刺呢?
用一颗伟大的心灵去理解另一颗伟大的心灵
中国历史上有个很有意思的翻译家,叫做林纾,字琴南。不知道他的,可以百度一下。林纾不懂外文,却翻译了《茶花女》、《福尔摩斯》、《伊索寓言》等40多种包括莎士比亚在内的7个国家的作品。其中很多翻译“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
我们所熟知的钱钟书、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傅雷……这些学贯中西的思想大家、文学大家、翻译大家,之所以能够在翻译的时候做到“信达雅”,能够深深体会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和他们深厚的本国文化功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文化功底,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写作时的遣词造句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得益于对自己母语文化的掌握,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哲学思考,也超越了一般人。也因为真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穿上了不同的外衣,这是他们能够“用一颗伟大的心灵”去理解“另一颗伟大的心灵”的原因。
中国外语热的起源和原因
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只有那么多。为了适应未来全球化的需要,多掌握一门或者几门语言,都可以算是正常的需要。但是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真的比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完整的思考体系的基础更重要吗?
中国的外语热,其实起源于改革开放之初,众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他们支付的薪水普遍高于当时的内资企业,所以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各种职业英语培训开始盛行起来。再之后,出国留学成为“海归”可以更轻易地获得在华外资企业的高管职位,又使得学英语的热潮蔓延到了大学和中学。最后,有人提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样一种近似威吓的口号,让英语教学进一步成为小学甚至学前的热门。
坑,就是这么一步步挖出来的
对于一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没有多一门外语工具,孰轻孰重其实谁都能够做出判断。中文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其特点在于望文生义,对于学习知识和启发思考,都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其他拼音类的文字,都只能做到“望文生音”,即便能够读出来(还未必读得对),也未必知道是什么意思,更谈不上联想和思考。就个人经验而言,处在另一种语言的环境中,能够使用另一种语言进行简单的思考,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了,很多时候,都是用最“拿手”的中文思考之后,把结果用外语表达出来就可以了。然而,真的要把第二语言作为深度思考的工具,需要付出的努力花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可能都会取得不俗的成果。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比学习第二语言更重要
我无意于否定所有外语的学习,只是想提醒为了子女的未来而忧心忡忡的父母们。如果你发现你所处的工作环境需要的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你也相信未来你的孩子所面临的社会中,思考能力比仅仅掌握了另外一种语言工具更重要,那么请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你需要帮助他们掌握好母语这最根本也最有条件学会和掌握的思考工具。至于沟通的工具,还要看沟通的机会呢,不是吗?
抓住孩子最佳学习时间
“邯郸学步”的启示,在于自己的基本能力没有掌握,却要去学习另一个外在表现的方式,结果当然是邯郸的步法没有学好(估计即便学好了也很难超越邯郸的土著),自己走路的方法都忘了(因为没有足够的练习)。
最后,请再回顾一下历史: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家,母语都是中文。那些对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人,并不以他们的多语言能力见长。孩子学习能力最强的时间段只有这么几年,学什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