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别做“直升机父母”

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补给,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对孩子无所不管、无处不在,随时在孩子上空盘旋,介入孩子的一切。当孩子有需要时立即给予补给,在孩子即将遇到困难时随时降落为孩子先挪去障碍……这种被称作“直升机父母”。

这样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救世主”,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场景一:“妈来啦”——过度保护

宝宝在小区的空地上跟小朋友玩得正欢,跑着跑着被一块石头绊倒了,摔得并不重。一旁的妈妈见状慌了神,赶紧跑过来:“我的大宝贝儿呦,妈妈看看摔坏哪儿了?疼不疼呀……”宝宝一听妈妈诈唬,哇哇大哭起来。

分析:其实,当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会抬头看看周围成年人的反应,大人越是渲染、紧张,孩子哭得越厉害。妈妈“过度保护”给孩子传递的负面信息是:摔倒是件很严重的事,是自己不能坦然面对的,只有用哭向大人求援。

教育提示:保护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责任,但过度保护往往会束缚孩子的手脚。孩子摔倒了,父母表现得平静些,在判断没有大碍的情况下,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再让孩子自己说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会在“吃一堑”中“长一智”。

场景二:“不许动”——限制

五岁的童童总是闲不住,爸爸洗碗时非要抢着干。没想到把一摞洗好的碗摔在地上。妈妈、爸爸、奶奶一齐跑来:“不让你干非得干!” “你就知道搞破坏!”“以后厨房的东西你不许动!”童童委屈地大哭起来。从那天后,童童再也没进过厨房。

分析:当孩子学会说话、走路,逐渐有了自我意识之后,“参与意识”是很强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的行为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并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久而久之孩子会远离现实生活,失去好奇心和动手做事的机会。

教育提示:孩子的好奇心和动手能力是在生活实践中强化的,干家务是件一举多得的事。只是孩子的劳动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干起事来往往是毛手毛脚或者慢慢腾腾,但不应当成为父母匆忙干预和限制孩子的理由。

场景三:“都怨你”——包办

小然的妈妈能替孩子做的从不让孩子动手,然然呢,习惯了妈妈包办,很多自己的事从来不自己做。一天,然然没带语文作业本受到老师批评。回到家里跟妈妈大发脾气:“都怨你!收拾书包也不检查一下……”妈妈无言以对,好像自己犯了多大的错误。

分析:一些父母习惯了事无巨细地管孩子,往往是对孩子管得越多,孩子对大人的依赖性越强、身上的毛病越多。其实,孩子在一天天长大,逐渐具备了管理自己的能力,也具有独立做事的权利。

教育提示: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父母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会想不周全,而在父母的“周全”当中去享受,到头来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意识。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孩子的机会多了,就能逐渐地管好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孩子不事事都管才是最好的管。

场景四:“听我的”——干预

明明和东东常在一起玩。有一天明明拿来新买的遥控车,东东非常喜欢,明明却不肯,两人扭在了一起。这时明明妈妈跑过来,冲着东东吼道:“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呢,我们家的玩具你凭什么抢?明明听我的,咱不跟他玩了……”两个孩子以后再也没在一起玩过。

分析:小伙伴在一起玩,彼此发生争执往往不可避免,明明妈妈用成年人的思维对孩子的不恰当的评价和干预,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给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设置了一堵墙,也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社交恐惧。

教育提示:孩子在与伙伴交往中发生冲突时,父母大可不必过于焦虑,更不该急于干涉。要善于观察问题的症结所在,站在孩子的立场帮他寻找和解的办法,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如何与小伙伴交往。

场景五:“笨孩子”——替代

大辉上小学后,学校组织了一次集体到农家院活动。回家后大辉郁闷地说,同学老师都说我是“笨孩子”。原来,大辉在家里习惯了依赖妈妈,这次出门鞋带开了不会自己系,吃饭时不会自己夹菜,结果让同学笑话了。

分析:妈妈替代越多,孩子能力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妈妈可以替代孩子做事,却不能替代孩子做人,不能替代孩子成长。孩子天生并不笨,只是妈妈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机会,弱化了孩子的能力。

教育提示:家庭教育的最大特点是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别小看了教孩子自己系鞋带、穿衣服、盛饭、洗碗这些小事,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自信心的建立、成功喜悦的获得……正是来源于这点点滴滴的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优势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体验。

结语:

“直升机父母”的要害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父母包揽了本应孩子自己做而可能为孩子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结果是,扼杀了孩子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弱化了他们在现实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直升机父母”可以替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别做“直升机父母”。把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管理、承担责任、体验成功、尝试失败的权利还给孩子吧!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他们才是主角。为了孩子独立地精彩展示,父母要退到幕后。舍得放手,不仅是自身的解脱,更是对孩子权利的尊重。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840
相关阅读
孩子发脾气、打人,为什么?怎么破?

孩子发脾气、打人等攻击行为实际上和他的吃喝的本能需求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不听话、骂人打人的表现实际上是正常的本能反应。.

妈咪ok 26 2973